张季风:“安倍经济学”给日本带来什么
安倍晋三上台以后,“安倍经济学”随之出台,至今已经过去了三年多的时间。应该怎样认识“安倍经济学”到目前为止,它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什么?今后还可能带来些什么?是希望还是风险?这些都是不少人关心的问题。
2012年12月底,第二次安倍内阁正式登场。上台伊始的2013年初,安倍就出台了所谓“安倍经济学”。“安倍经济学”出台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年多时间,人们对其评价不一,毁誉参半。一方面,安倍本人及其统治集团认为“安倍经济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日本主流媒体也纷纷叫好。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西方国家称赞“安倍经济学”取得了成功。另一方面,日本在野党以及一些非主流集团、普通百姓并不认可“安倍经济学”。舆论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日本百姓认为并没有感受到“安倍经济学”带来的效果。我个人认为,“安倍经济学”出台以后的效果,可以用一句中国的古话来概括,即“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既然众说纷纭,我们就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拨开迷雾看真相。
一、“安倍经济学”出台的背景
(一)民主党执政业绩太差
由于执政业绩太差,民主党在2012年年底的众议院大选中惨败,这样就给安倍提供了机会。第二次安倍内阁开始组成。
回顾民主党三年的执政业绩,我们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当时民主党执政基础太差,执政党的政治路线混乱,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政治路线。
第二,民主党党内构成复杂,可谓鱼龙混杂,四分五裂,各揣心事。民主党成员不少来自过去的社会党、民社党、自民党以及一些小党,后来又与一些政党合流。
第三,当时的民主党核心人物政权运作能力低下,缺乏凝聚力。
第四,民主党人才短缺,经验不足。
第五,民主党政权对2011年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的灾后重建指导非常不力。
第六,民主党政权在提高消费税方面得罪了选民。当时的民主党党首野田佳彦决意提高消费税,造成了党内的分裂,最后党内大佬小泽一郎把50多名国会议员拉出去,导致了民主党在2012年底的大选中惨败。
(二)首相更迭频繁
包括民主党在内,日本首相频繁更迭,像走马灯一样,出现了“十年九相”的状况。
(三)百姓期待
每次首相更换都造成了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断裂,百姓已经达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人心思定,老百姓非常期待有一个比较长期的政权出现。
(四)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下行压力继续增强。迄今为止,整个世界经济还没有完全从国际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2012年下半年,日本又碰上战后第十五次经济周期的谷底,再加上东日本大地震以后当时的民主党处理不力,使得当时日本经济总体陷入低迷。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倍政权粉墨登场。
二、“安倍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新官上任三把火,安倍上台伊始就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被称为“安倍经济学”。安倍急需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自己的施政纲领、经济政策公诸于众,因此“安倍经济学”是没有经过认真论证,并且在理论上、实践上都存在缺陷的经济政策。一般来说,每种经济学都需要具有一个比较严密的理论框架或者理论体系,然而所谓的“安倍经济学”并不具备这一特质,它只不过是安倍新经济政策的别称而已。
“安倍经济学”刚刚出台的时候,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它的“第一支箭”是大胆的货币政策;“第二支箭”是灵活的财政政策;“第三支箭”是吸引民间投资的增长战略。这个政策的目标有两个,第一个是摆脱长期困扰日本经济的通缩问题,第二个是刺激经济增长,使日本经济得到恢复,并且步入自律性复苏的轨道。
这“三支箭”之间相互关联。“第一支箭”的主要作用是盘活金融资本市场,具体来说就是促使股市上升和日元贬值,股市上升和日元贬值会拉动企业效益回升,企业效益的回升返过来又会使股市上升。“第二支箭”的主要目的是扩大有效需求,通过扩大有效需求来刺激经济的增长。“第三支箭”是一个通过经济增长来扩大投资的政策,这个政策也可以带来有效需求增加和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如果有效需求增加了,经济增长了,就能够有效地摆脱通货紧缩。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的具体内容。总的看来,就是新瓶装旧药,治标不治本,没有太多的新意。
(一)“安倍经济学”的“第一支箭”—灵活的财政政策
关于日本“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有时候是把财政政策放在“第一支箭”,有时候是把金融政策放在“第一支箭”。这里我主要考虑按照“安倍经济学”出台的时间,它的财政政策在1月份就开始实施了,金融政策即量化宽松政策是在4月份以后才开始实施的,因此,这里暂且把财政政策视为“第一支箭”。
灵活的财政政策这支“箭”,实际上就是凯恩斯主义。这个策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甚至战前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过程当中早已经使用过了,它的政策目标就是扩大有效需求。具体来看,从安倍上台一直到2016年,日本的财政预算基本上是不断扩大的。比如2012年财政年度(日本的财政年度是从4月1日到第二年的3月31日),日本的财政预算是90.33万亿日元,2013年财政年度就增加到了92.61万亿日元,2014年财政年度又增加到95.88万亿日元,2015年财政年度又增加到96.34万亿日元,财政预算规模不断扩大。日本的GDP总量大概是500万亿日元,它的财政预算要占到GDP总量的20%左右,这个数还是逐年上升的。如果在正常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由于经济规模扩大了,财政预算也随之增大,这是正常的,但是日本的经济规模基本上没有扩大,而财政预算的规模却在不断扩大,这说明它的财政投资在逐渐扩大。在这方面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财政状况十分良好,去增加财政预算,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日本的财政状况现在发达国家中是最差的,它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长期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现在已经达到250%左右。在财政状况非常差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再继续扩大财政预算,就会产生问题。
除了财政预算在不断扩大之外,日本每年还有追加的预算,这种预算常常是以紧急经济对策的形式出现的,就是在原来的正常预算的基础上还要增加一些补充预算。这个补充预算的规模有多大?2012年财政年度是10.3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GDP的2%; 2013年财政年度是5.47万亿日元;2014年财政年度是3.5万亿日元;2015年财政年度是3.3万亿日元。2016年财政年度第一次补充预算已经出台了,它的规模是7780亿日元。实际上,安倍现在正在筹划出台2016年度第二次补充预算,估计这次补充预算的额度是5万亿到10万亿日元之间。除去2016年财政年度还没有出台的第二次补充预算,从安倍上台以后,他累计出台的补充预算就已经达到了22.57万亿日元。从这些数据来看,安倍政府财政投入的规模还是非常大的。
(二)“安倍经济学”的“第二支箭”—大胆的货币政策
早在2001年日本就已经开始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了。只不过这次“安倍经济学”下药更猛。安倍政权的基本思路是通过量化宽松抑制日元升值、提振股市并以此改善企业收益,增加工厂设备投资,提高从业人员的工资,增加就业以及促进个人消费。这是安倍设定“第二支箭’,的初衷。
它的具体目标是在两年内使物价上涨2%,尽快摆脱通缩。2013年4月,黑田东彦就任日本央行新总裁。他提出“第二支箭’,的主要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量化宽松。量化宽松的主要特点是增发基础货币,而“安倍经济学”最大特点就是印钞。在量宽这一块,它主要是用基础货币来取代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是把基础货币量作为央行货币操作的一个主体目标,以每年增加基础货币60万亿到70万亿日元的幅度对市场进行调节,两年以后基础货币总额将扩大一倍。具体的数额就是从2012年底的138万亿日元扩大到2014年底的270万亿日元左右,增加了一倍。实际上到2016年6月末,日本的基础货币总量已经达到403.9万亿日元。最初他们设定的是每年增加60万亿日元到70万亿日元,然而2014年11月以后,每年开始增幅达到80万亿日元,这个量仍在进一步扩大。
第二个是质量宽松。具体主要是指购买国债,央行直接购买国债和股票,扩大购入长期国债和年限的长期化。日本每年要购入的长期国债余额为50万亿日元,购入对象包括40年期在内的所有期限的日本国债,将持有日本国债的剩余期限延长一倍以上(由目前的略低于3年延长至大约7年)。同时,日本中央银行还要扩大购买上市信托投资(ETF)和日本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J-REIT,而且这个余额每年将分别增长1万亿和300亿日元。到2013年底,日本央行所购入的商业票据、公司债等分别达到2.2万亿日元和3.2万亿日元之后,还要维持这一余额水平。
(三)“安倍经济学”的“第三支箭”—吸引民间投资的增长战略
日本过去一直在做结构性改革,而且历届首相也都在强调这样的改革。2013年6月日本政府出台‘旧本再兴战略”,提出未来10年实现平均名义GDP增长率为3%左右、实际GDP增长率为2%左右等一系列改革项目,包括农业改革、税制改革、放松规制、设立特区、参与TPP谈判等。2013年12月召开的临时国会通过了十项相关法案,这些法案包括“产业竞争力强化法’,“国家战略特区关联法案”等等。实际上,“安倍经济学”所提出的“第三支箭”的所有内容,绝非安倍内阁一届政府所能完成的。
三、“安倍经济学”政策效果分析
(一)判断“安倍经济学”成效的指标
第一个指标是它所确定的主要政策目标是否已经实现,或者能否实现。第二个指标是在外部环境没有发生巨变的情况下,在他提出的经济政策的指引下,经济形势是否出现好转。第三个指标是要判断短期内所出现的效果以及经济指标的一些好转是否完全是由“安倍经济学”带来的。第四个指标是它的政策代价与成果比较。如果政策的代价特别大,或者是把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以及其他的一些改革政策、社会政策都已经用到了极致,发挥到了极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然后再和现在取得的成果相比是否相称。第五个指标是百姓是否认可。第六个指标是今后会不会出现一些隐患、风险。
(二)“安倍经济学”效应由盛而衰
2013年,“安倍经济学’,刚出台的时候,短期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这主要是由量化宽松政策和财政政策带来的,具体表现就是股市的迅速回升。股市迅速回升产生了一些资产效应,因而日本出现了一些消费扩大的迹象。2013年财政年度实际GDP增长率达到2.0%,比2012年高很多。再有就是日元贬值,给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比如,日元兑美元汇率每下跌1日元,丰田公司就可以增加400亿日元的利润。“安倍经济学”的出台对于日本2013年经济状况的好转还是有一些作用的,主要原因在于它提振了国民信心,提振了预期,这与百姓对安倍政权的长期政权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取得这些比较好的经济效应也还是有一些其他原因的。
2013年“安倍经济学”出台以后,股市迅速上升,从2012年年底的约7000多点直线上升,最高超过2万点,当然现在又回落到了15000点左右。从日元的汇率来看,2012年年底第二次安倍内阁组阁以后,日元开始出现贬值倾向。到了2013年,日元迅速贬值,从2012年年底的80日元兑1美元,降到2013年的约120日元兑1美元,也就是说日元贬值了27%左右。日元兑美元汇率每下跌1日元,丰田公司就可以获利400亿日元,其他的一些大的出口企业也大概有这样一个比例。总体来看,日元贬值给日本的出口企业特别是那些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是,日元贬值的短期效应很快就消失了。从经济理论角度来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本身就是短期政策,所以它也只能带来短期的效果。从日本的实际GDP增长也可以看出,2013年第三季度以后,日本实际GDP的总量就已经开始下降了,说明此后“安倍经济学”的经济效应已经开始逐渐衰退和失灵。
(三)主要政策目标未实现
从日本经济现状来看,“安倍经济学”是成功了还是出了一些问题?我认为“安倍经济学”主要的政策目标并没有实现。2015年10月以后,安倍又抛出了新“三支箭”,以下把之前的“三支箭”称为旧“三支箭”。
先来看旧“三支箭”的目标。
第一个指标也是最主要的指标就是两年之内要实现2%的通胀率。第二个指标是实现年平均实际GDP增长率2%,名义GDP增长率3%。第三个指标是财政重建,具体的目标就是基础财政平衡,在2020年要实现盈余,2015年要比2010年赤字减半。所谓基础财政平衡就是指扣除国债费以外的财政支出。第四个指标是设备投资的指标,当时安倍提出要在3年内从2012年的65万亿日元升至75万亿日元,设备投资实际要增加10万亿元。第五个指标是私人消费要大幅度增加。第六个指标是人均国民收入在10年内增加150万日元,从现在的350万日元增加到500万日元。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这六个指标是否都已经实现了。
1.距离2%通胀目标相距甚远
现在看来,安倍提出要在两年内实现通胀率2%的指标远远没有达到。他提出两年实现目标,如今三年已经过去,尽管2013年和2014年核心CPI有所上升,但这个上升很大程度上是提高消费税带来的。2015年核心CPI是0.5%, 2016年是0.5%以下,2017年估计也不会超过0.5%,黑田提出的目标是到2018年实现1.7%,所以即使是到2018年,“安倍经济学”提出五年以后,也无法实现这个目标。2016年3月日本的核心CPI是-0.3%,仍然没有摆脱通缩困扰。黑田总裁和安倍首相把日本迟迟没有摆脱通缩、物价一直负增长归咎于国际油价的暴跌。有这方面的因素,但也不能完全归结于油价暴跌总而言之,第一个目标安倍没有实现。
2.年平均实际增长率与名义增长低迷
我认为,日本要实现年均实际GDP增长率2%,名义GDP增长率3%的目标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在日本高速增长时期,也就是1955年到1973年,这个期间日本的年平均增长率是9.1%,从1973年到1990年这个期间日本的年平均增长率是4.4%左右,到了90年代以后,年平均增长率仅有0. 9%,而安倍上台以后日本的实际GDP增长率甚至比前二十年更低,因为前二十年是0.9%,安倍上台以后,2013年到2015年财政年度的增长率分别是2.0%,-0.9%. 0.8%,三年平均下来仅有0.6 % ,还没有前二十年的平均值高。但是也有一点亮点,即GDP的平减指数有好转,名义经济增长率和实际经济增长率之间由原来的负值现在逐渐向正值方向发展。
3.财政重建目标不可能实现
由日本内阁府2016年1月2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即使经济改革成功了,基础财政收支仍然是-1.1%,仍然有6.5万亿日元的赤字。从现在的各种指标来看,日本想要实现实际GDP平均增长率2%和名义GDP增长率3%的目标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其他的经济指标也都不能实现。
4.设备投资增长缓慢
现在,安倍执政已经过去三年了,但是设备投资并没有达到75万亿日元。2016年3月左右,日本的企业设备投资是72万亿日元左右,没有达到它原来设定的目标。
5.私人消费疲软,实际收入下降
“安倍经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要扩大私人消费,因为私人消费占日本GDP总量的56%左右,是非常重的一块。然而实际的效果怎样?实际情况是由于实际收入在下降,导致私人消费也在急剧下降。日本想要扩大消费特别是私人消费的这个目标并没有实现。
(四)经济形势并未好转
1.实际经济增长低
2013-2015年度,年平均经济增长率0.6%,低于前20年0.9%的速度,经济并不稳定,每年都是高开低走。
2.出口势头减弱
日本是外向型经济,尽管出口占GDP的比重不是特别高,大概也就是13%到14%,但是由于日本的其他指标,比如个人消费与投资的指标增长非常缓慢,整个经济早已进入一个饱和阶段,所以出口对日本经济的刺激作用越发显得重要。“安倍经济学”要追求的目标,一个是提升股市,一个是让日元贬值。现在看来在2013年左右日元贬值的效果比较明显,它使得2013年日本的出口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增长,达到了9.5%。但是从2013年以后增速就逐渐放缓,到2014年下降到4.8%,到2015年再进一步降至3.5%,而进口的增幅就更小了,这说明日本的国外需求很疲软,而且贸易赤字在继续扩大。日本之所以出现贸易赤字,主要原因在于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以后,日本全部的核电站都停机。原先日本核电大约占日本发电总量的三分之一,核电站一旦停机,这个空缺就需要由火力发电站来补充,火力发电站无非就是燃油、天然气和煤炭,所以日本从2011年以后为了补充电力的不足,增加了能源的进口。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一直是贸易盈余国,而能源的大量进口导致日本变成了贸易赤字国和贸易逆差国,这个贸易逆差也在持续增加。因此实际上“安倍经济学”想利用日元贬值的手法来刺激出口的目标并没有完全达到,而且它的刺激效果越来越弱。
(五)“安倍经济学”的“成效”剖析
“安倍经济学”实施以来所出现的一些成效,或者说日本经济所出现的一些亮点,到底是不是完全由“安倍经济学”带来的?我认为好的经济指标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完全源自“安倍经济学”的效果。主要出现了哪些亮点?
第一个是股市的飘升。第二个是日元贬值。第三个是2013年财政年度实际GDP增长2%。第四个是失业率的下降、就业率的增加、有效求人倍率的上升这些亮点。第五个是企业效益的上升。第六个是工资的上涨。
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些亮点,到底是由哪些因素带来的。
1.关于股市上扬
股市作为经济指标,是最不稳定、最不确定的,它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日本股市的上升我们也不能否认“安倍经济学”的促进作用。
第一个原因是“安倍经济学”最初提出的时候,提振了市场的信心,再加上安倍政权是一个较稳定的政权,这使得市场预期上升,而且非常明显。
第二个原因是2013年以来虽然世界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但是基本上是平稳的,特别是美国经济十分强劲,美国股市一直处于牛市。而众所周知,各国股市间大部分都是存在股市联动的,特别是美国的主要股指如道琼斯或标普500指数的涨跌对世界其他股票市场有重要影响。所以如果整个世界的股市尤其是美国股市较为稳定,或者趋于上升时,日本的股市自然也会稳定上升的。
第三个原因是日本政府的托市举措,这个举措主要是日本的中央银行直接去购买股票和其他的一些基金。日本的养老公积金基金在是世界最大的基金,它的规模有140万亿日元,差不多占日本GDP的三分之一左右,到目前为止这个基金的23.35%用于购买国内的股票。有资金规模如此庞大的基金来替股市撑腰,日本股市自然不容易下行,反而很快就能提升上来。而且日本政府还想要把这个数值提高到30%,政府是有意识地去托市。
2.关于日元贬值
第一个原因,也是日元贬值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央行的“大量放水”。刚才我们已经反复提到了,“安倍经济学”的本质就是大量印钞,大量砸钱。现在日本的基础货币已经达到400万亿日元,也就是说它的GDP总量是500万亿,现在它的基础货币量已经增发到400多万亿日元,这种大量的放水势必会促使日元贬值。
第二个原因就是美国经济比较稳定。为什么在这里一再强调美国?因为美国和日本有一种特殊的关系,是属于同盟关系。不论是在政治上、外交上甚至在经济上,日本受美国的影响都非常大。美国经济的稳定使得美元处于升值的状态,由于日元和美元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使日元不动,美元升值日元也会贬值,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美元升值,客观上也导致了日元的贬值。
第三个原因就是美国的容忍,或者是说整个西方世界的容忍。此前,日元如果贬值到一定程度,美国一定要出手干预的,但是这次不同,没有出手干预,而是任其贬值。当然美国做出这种容忍的姿态,主要是出于政治的需要,美国对日本的让步是以换取日本对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的支持,实际上就是希望日本协助美国来遏制中国,来充当美国遏制中国的鹰犬。所以从战略层面来讲,美国对日元的贬值采取了一种放任和容忍的态度,这些原因导致日元基本上处于贬值的状态。日元贬值对日本经济的正面影响包括提高出口企业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这些以出口为主的大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它对出口是有好处的。但是它是一个双刃剑,相反对进口是有坏处的。以往日本要大量进口能源和资源,但是进入经济全球化以后,资源配置可以做到更合理,整个产业链条都是在整个世界的生产网络中进行的,所以日本的进口就不单纯是过去的能源和资源了,还包括许多中间产品,包括许多的零部件,甚至一些成品。日本的进口量在逐渐增加,进口的贸易结构也在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日元贬值对日本的进口行业来说打击也是不小的,因此日元贬值对日本来说也不完全是好事。
3.关于2013年财年实际GDP的较高增长
2013年财年实际GDP有了较高增长,这个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个原因是“安倍经济学”的刺激效果,因为它投入了那么多的财政投资,在金融方面又大量放水,不可能一点作用都没有。第二个原因是提高消费税。从2014年4月开始,日本把消费税从过去的5%提高到8%,提高了3个百分点,使得市场上出现超前消费的情形。许多消费者在2013年的第四季度和2014年的第一季度大量购买超前消费,使得它的第四季度和2014年的第一季度(2014年的第一季度如果按照它的财政年度来看,还属于2013年财政年度)经济增长急剧上升,这对2013年财政年度的GDP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但是反过来说,2014年第二季度就是-7.1%的断崖式的急剧下降,一直到第三季度仍然是负增长。但是消费税的提高确实是给2013年财政年度带来了好处。第三个原因就是经济周期的作用。2012年11月,日本进入战后第十五次经济周期的谷底,2013年年初开始进入第十六次景气循环的扩张期。换句话说,即使不是安倍做首相,其他任何一个人做首相,2013年这个经济也会往上走。所以2013年的高增长并不完全是由“安倍经济学”带来的。
4.关于就业形势持续好转
安倍首相经常到处去说,由于“安倍经济学”的实施,使日本的失业率急剧下降,从2012年的4.5%下降到了现在的3.4%。同时有效求人倍率现在达到了1.3倍(所谓有效求人倍率简单来说,就是说有130个位置,但是求职的人只有100个人)。
出现这样一个亮点,有经济增长的因素在里面,但是劳动力短缺是最主要的原因。日本的老龄化十分严重,65岁以上老人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6.7%,劳动力人口从8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下降,进入21世纪以后这个下降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劳动力的下降自然会使得失业率下降。实际上现在日本经济更为担心的是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未来日本可能要缺少劳动力一千万人,日本又不可能采取大量移民的政策,在未来的50年之内,如何解决这样的一个缺口是日本政府非常头疼的问题。因此,失业率下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劳动力的短缺。另外,日本的失业率下降、就业率增加的背后,我们还看到它的非正规就业在持续增加。2012年年底安倍上台时,日本的非正规就业—临时工、计时工等这些人员的比例占总量的36%,现在达到了41%,所以新增劳动力的这一块绝大部分是非正规就业人员。为什么非正规就业人员增加这么多?是因为非正规就业人员所拿的工资仅占正式员工工资的60%左右,而且这些临时工的各种社会保障都不用提供,这样就大大减少了企业的成本。企业的成本降低后它的利润自然就会上升,这是关于就业形势的状况。安倍一直挂在嘴边上的一个业绩,实际的情况并不乐观。
5.关于企业利润增加
2013年安倍上台以后,日本的企业利润确实在逐年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也比较大,主要原因就是日元贬值。由于日元贬值使得这些出口的大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利润。日本企业利润是如何上升的?如果它们是通过自身创新、自身效益的提高而获得的,这能够证明日本的企业和日本经济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但是这次日企利润的急剧增加,并不是依靠企业自身创新和提高效益得来的,而是安倍通过日元贬值送给企业的。一旦日元开始升值,日本企业的利润也会下降。因此在2016年日元开始逐渐升值的状况下,日本企业的利润也开始下降。一方面我们从新闻报道中还不断听到日本企业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经营问题,比如夏普被台湾的鸿海收购,东芝的白色家电被中国大陆美的收购等,都说明日本企业自身还存在很多问题。另一方面大企业的盈利并没有用于扩大设备投资和增加员工工资,而是更多地用于企业的留存。大企业所获得的利益并没有通过增加工资的路径来促进消费扩大,这是现在日本企业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6.所谓工资上涨
这一点也是安倍经常挂在嘴边的,他上台推行“安倍经济学”以后,日本的工资是上涨的。事实上,日本的名义工资确实是有所上涨,但如果扣除了物价上涨因素之后的实际工资是下降的。2013年下降了0.7%, 2014年下降了2.5%, 2015年下降了0.9%(这三个数据是由日本厚生劳动省提供的官方资料)。
以上我们从“安倍经济学”提出的目标是否得以实现,从现在日本目前的经济状况出发对“安倍经济学”进行了一个总体的分析。概括起来就是这样一个趋势----“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四、“安倍经济学”为什么会失灵
(一)政策内容没有新意,治标不治本
“安倍经济学”不是具有创新理论体系的经济学,更多的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而提出的急功近利的应急性政策,其核心无非就是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无新意可言。
第一支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日本过去一直在做,从2001年就已经开始做了。“安倍经济学”只不过是比以前做的更激进一些而已且并没有达到它预期的政策效果。截至2014年3月底,一年间银行存款增加了31万亿日元,但贷款只增加了11万亿日元,这说明有20万亿日元仍滞留在银行。另外宽松政策的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股票上升、资产效应,最后把这些资金转移到设备投资和积极的资产运用中去,但是这种资产再分配的目标并没有达到。实际上,现在日本市场并不缺乏资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储蓄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企业资金丰富,而且产能过剩,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对象。因此,流动性再大也未必带来应有的实体经济效果。这是现在日本企业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第二支箭”—灵活的财政政策。它本质上还是凯恩斯主义。“安倍经济学”在财政政策的前面加了一个灵活的财政政策,它的解释是必要的时候迅速采取应对,但同时还要求对维护财政规律加以注意,亦即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政府的财政投资应当是“有放有收”。但安倍上台之后,只见其放而未闻其收。另外,随着整个经济的成熟化和国土开发最基本的任务完成以后,公共投资的乘数效果越来越小,实际收效甚微。在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的公共投资的乘数效果是2-3倍,上世纪90年代末就降为1.4倍,而进入21世纪10年代以来,这个乘数效益只有0.8倍,也就是说投资效果已经小于投资额了。
“第三支箭”—长期增长战略。它集中体现在2013年6月发表的《日本再兴战略》当中,其内容涉及面非常广,但所有这些内容几乎都是20年来前日本历届政府所提出过的。2014年6月和2015年6月出台的《日本再兴战略(改订版)》基本上是对《日本再兴战略》的重复或强调,也没有太多新的内容出来,大多数都停留在不切实际的空洞的口号上面。也就是说“安倍经济学”并没有新意,不过是新瓶装旧药,这些旧药过去没有治好日本的病,今后自然也难有成效。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就是短期政策,这些结构性的经济问题它是解决不了的,所以取得这种短期效果后自然就要失灵,“安倍经济学”也非常充分地印证了这一点。
(二)“安倍经济学”理论上的缺陷
“安倍经济学”除了没有新意以外,在理论上也有缺陷。安倍及其智囊对通缩成因作出了明显的误判。实际上,影响物价的真正的原因是工资水平的低下,而工资提高与否并不是由货币供应关系所决定的,也就是说通缩不是由货币供应关系决定的。“安倍经济学”的出发点是想通过提高通胀率去刺激民众的消费欲望和行动,寄希望于人们的心理活动。事实上,这种做法就是本末倒置,道理其实很简单,收入不增加,消费者手中没有钱,即使有购物欲望也是枉然,这正是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实际上,工资不增加甚至下降会导致消费减少,而消费减少必然要导致商品的滞销,商品的滞销肯定会导致物价的下降,这就是它的基本导向机制。这方面也可以通过国际比较来证明:欧美国家的名义工资从1995年以来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美国工资的上升从1995年到2013年几乎上涨了近一倍,欧洲也差不多上涨了近50%,而日本的工资一直处于慢性下降的状态。这就可以解释为何近十几年来只有日本陷入长期通缩,而同样是发达国家的美国和欧洲却没有发生通缩。个人消费占日本GDP近60%,收入上升是扩大个人消费的基本前提,物价上涨而工资不随之上涨,意味着实际工资的下降,这必然会使百姓陷入困境,最后的结果就是导致消费更加疲软,消费疲软必然要导致物价的下降。它就是这样一个恶性循环。
(三)安倍上台后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到发展经济方面
安倍上台后理应将恢复经济和处理福岛核电站事故放在首位。然而,他却逆历史潮流而动,采取了一系列倒行逆施而且对其经济发展有害的行动。在国内,他处心积虑地想要“修宪”、解禁集体自卫权;对外大搞所谓“积极的和平外交”,跟随美国对中国采取遏制态度,在历史、领土、东海和南海等问题上,不断地刺激和挑衅中国,使中日关系跌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点,这样也必然要导致中日经济关系受到严重损害。
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最主要的投资伙伴之一。所以对华贸易的上升或者下降,对华投资的增加还是减少,对日本的经济影响十分重大。自从2012年日本政府进行购岛这种丑恶行径以来,中日贸易已经连续四年负增长,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连续3年负增长,这样的负增长对日本、日本经济的打击是非常大的。日本对中国的贸易已经占到日本贸易总额的20%,如果在这20%当中一个是-10%和一个是正的10%,这对日本经济的影响非常大。在中日经济关系中投资和贸易是相互促进的,如果投资减少,贸易也会减少,如果贸易减少相反也会导致投资的减少。
中国游客对日本的经济影响也非常大。2015年中国赴日游客为499.38万人(同比增幅高达2.1倍),占比高达25.3%。中国游客消费欲望强烈,人均消费高达28.38万日元,远高于外国游客的平均消费额。中国游客在日消费额高达1.4万亿日元,约占赴日外国游客消费总额的40%,拉动日本经济近0.3个百分点。与十几年前出现的“中国特需’,一样,“中国爆买”也对刺激日本经济复苏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华关系如果不处理好,对日本经济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安倍上台以后曾一再声称要把经济放在首位,即使是现在也一直在说发展经济是第一位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他该做的不去做,不该做的全做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恰恰是安倍自己毁了“安倍经济学”。
五、“安倍经济学”的新变化以及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一)安倍经济学的新变化
2015年年底,安倍宣称“安倍经济学”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倍经济学”又提出了新“三支箭”
“安倍经济学”的新“三支箭”的具体内容是:“第一支箭”是到2020年日本GDP要实现600万亿日元的目标;“第二支箭”是要把“希望出生率”提高到1.8% ;“第三支箭”是要使护理离职降为零。通过这样的新“三支箭”我们能看出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由于“安倍经济学”的目标全都没有实现,只能以新代旧,第二个是“安倍经济学”所提出的新“三支箭’,几乎都不能实现。
新“第一支箭”希望GDP实现600万亿的这个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要实现600万亿日元的目标,它的前提必须是每年的名义经济增长率达到3%。2015财年末日本名义GDP是500万亿日元,如果今后每年的名义经济增长率达到3%,那么到2020年名义GDP能达到600万亿日元。但如前所述,在过去的20年当中日本名义GDP增长率从来未达到过3%,如何能保证外部环境日趋严峻的未来5年就能实现?当然,如果安倍想要改变统计基准,做数字游戏就另当别论了。
新“第二支箭”是要把“希望出生率”提高到1.8%,实际上就是一位妇女出生小孩的数。一般正常来说,出生率2.1%就是每位妇女要生2.1个人,这是能够维持正常的人口变化的一个最理想的状态。这个目标也是不能实现的。过去20年日本的出生率基本为1.4%左右,如何能在没有任何具体措施的情况下在未来10年提高到1.8%?由于生计拮据、育儿设施不足以及女性生育后的职业歧视等根深蒂固的原因,要想提高生育率绝非易事。所以“希望出生率’,也仅是“希望”而已。
新“第三支箭”是要把护理离职率减低为零,这个就更难实现了。因为现在日本的老年人越来越多, 65岁以上的老人已经占到26.7%,而且也有相当大的部分是非健康老人,这部分人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护理人员,由于薪酬低都纷纷离职,导致人手不足,而且外国人又不能进入这一行业,所以很难做到看护离职完全为零的这个目标。如果再考虑到亲情等因素,要想达到护理离职率为零根本不可能。
2.负利率政策黔驴技穷
负利率政策在日本经济史上是一种史无前例的奇策。一般来说,负利率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贷款的负利率,第二种情况是商业银行对企业或个人贷款的负利率,第三种情况是存款负利率。现在日本实施的是第一种,即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的贷款负利率,他们现在确定为-0.1。安倍提出的这个负利率政策就是在不打自招地告诉世人此前的宽松货币政策已经失灵,而日本经济现在处于一种紧急状态,所以必须用奇策来抢救,这种状况很不正常。事实上,负利率政策就是一种进一步的宽松政策,此举对制造业、大企业或许有利,但是会给银行业的经营带来巨大压力,其负面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因此,日本负利率政策出台以后市场的反应并不好,股市下跌,日元升值,长期利率下跌。
3.再次延期提高消费税
过去日本已经把消费税从8%提高到10%的这个时点确定在2017年的4月,现在又推迟到两年半以后的2019年的10月,其目的是要告诉人们安倍执政期间不会提高消费税。安倍所给出的理由就是现在世界经济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那个时候的冲击是相同的,很显然这种理由非常荒唐。它也变相地宣告日本经济现在处于困境,无法按期实施消费税率的提高。当然,再次提高消费税在短期内可以规避私人消费的下跌,对安倍执政期间有利,但是从长期着眼弊端显而易见。
第一个大的弊端就是私人消费的长期消费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它基本的路径就是提高消费税再次推迟,它会导致社会保障负担加重。由于日本的法律规定提高消费税要和社会保障捆绑,而现在不能按时提高,所以人们会感到今后社会保障负担会加重,心理会不安,这样就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
第二个大的影响就是日本财政重建已经没有希望(原计划消费税与社保捆绑),如果原来计划能够实施的话,不仅可以增加税收,还可以通过新增的消费税和社会保障的支出相捆绑,至少给人们一种希望,日本财政重建还有望。但是现在再次的推迟使得日本的国际信誉扫地,日本的国债评级还将下降,对日本的长期预期还会下降。
4.加入TPP
新闻媒体报道了很多日本加入TPP对日本经济的一些影响。当然这个TPP是否能够生效,还没有最后定论。但是,近期实际效果也未必太大。以日本可能获利最大的汽车产业为例,虽然TPP成员国取消了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等工业产品的关税,但是由于日本的制造业,特别是汽车制造业已大量转移到海外进行当地生产,加之工业产品中的大多数产品关税率早已降至很低水平,即便取消关税也不能带来太大的效果。再比如,农产品降低或取消关税,会提高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消费有可能增加,但关税是分阶段实施的,因此很难期待TPP生效时马上就能产生效果。由此可见,TPP每年对日本实际GDP增长率的拉动效果将十分有限。总体来看,TPP对日本经济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5.英国脱欧对“安倍经济学”的影响
总体来说,英国脱欧对日本是不利的,对“安倍经济学”的冲击也比较大。
第一个是对股市的冲击。英国脱欧导致了国际金融市场紊乱,冲击了股票市场。在公投结果发表的当天,日本的股市就下降了1200点,现在也仍在下降。
第二个是对汇市的冲击。因为日元是避险货币,所以一旦国际市场有风吹草动,投资家就会大量购买日元,结果导致日元升值。所以在公投结果发表当天,日元就升值到99日元兑1美元,现在仍然是100日元兑1美元,这和过去120日元兑1美元相比,日元升值了17%。股市和汇率是“安倍经济学’,的命根子,据测算这一阶段的日元升值将导致丰田利润减少2万亿日元。
第三个是日本在英国有1000多家企业,一旦英国经济出现了问题,对日本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二)安倍经济学给日本带来的风险
由于“安倍经济学”还在持续,它将要给日本经济带来哪些影响,最终结论还有待观察。但是仅仅从目前的数据来看,风险大于利益。
1.财政政策风险
现在日本已经明确表示推迟提高消费税、降低企业所得税,而且每年新增国债仍然接近40万亿日元,长期的债务余额占GDP比重仍然在上升,长期的债务累计越来越多,债务风险越来越大。这是挂在日本经济头上的定时炸弹,一旦长期利率上升,存在财政崩盘的可能(当然暂时是不会的),国民增税的预期增加,老百姓就会感到心里不安,捂住钱袋不敢消费。
2.超宽松货币政策风险
首先看数量宽松,现在基础货币已经高达400万亿以上。另外,质量宽松是日本央行购买国债的比例已经超过30%,这实际上是等于把这些国债都变成银行的资产,容易出现财政危机的金融化。再看负利率政策,负利率政策能够使企业融资更加容易,但是银行利润可能受到挤压,一旦银行系统出问题后果不堪设想。还有就是现在日本已经把政策用到了极端,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它再也无计可施了,这使得它的政策杠杆、财政杠杆和金融政策调节宏观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小。美国早已退出,现在根本就看不出日本何时退出的迹象,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隐患。
3.托市风险
现在,最大的风险在于日本用养老基金来进行股票运作。众所周知,股票会受到国内经济政策的影响,也会受到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还会受到世界经济形势影响,受到世界大盘股市的影响,由于能够影响股市的因素非常多,所以一旦出现问题,国民的养命钱就会受到危险,这就有可能会造成社会问题。比如2015年日本的养老基金就缩水了4.5万亿日元,2016年因为股市在持续下降还会进一步缩水。
4.后患无穷
为了维持自身的政治生命,安倍确立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根本不能达到的目标,先是“三支箭”,后来又搬出“新三支箭”,乱箭齐发,重点不突出。而且推出这些不切实际、不能实现承诺的目标,言而无信,最后会使得国民失去信心,使得日本经济预期下降,这对日本经济、对日本将是灾难性的打击。由于“安倍经济学”带有这种赌博的心理,它将赌注都压在股市、股票和汇市上,只能维持安倍自身的、短期的政治利益,它既有理论缺陷,也有巨大的风险。现在,政策实施的结果就是饮鸡止渴、后患无穷。
(三)日本经济未来走势
首先我们要强调的是日本仍是发达国家,它的实力雄厚,不论有没有“安倍经济学”,依靠市场的力量,近中期还是会平稳发展。从长期来看,未来日本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十分有限,大概也就是0.3%-0.5%。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2016年6月发表的“旧本再生战略2016”所提出的目标包括:实现第四次产业革命;实现世界领先的健康国家;克服环境资源制约、扩大投资;实现体育成长产业化;盘活现有住宅流通和装修市场;提高服务产业的效率;促进骨干企业、中小企业和微小企业的创新;展开进攻型的农林水产产业,扩大出口;实现观光立国;唤起官民协作的国内消费心理。这些目标还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
(四)中长期预测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安倍经济学”难以令人期待,因为安倍的执政重心并没有放在经济上面,所以例如负利率政策、数量宽松、质量宽松这样“三位一体”的货币政策风险就比较大。正常政策机制失灵,何时实施退出机制也无从得知,这是“安倍经济学”比较现实的隐患。另外,世界经济前景还是比较暗淡的,也就是3.1%左右的增长。加之,日本国内人口老龄化继续深化,国内市场萎缩,社保支出增大,再次推迟提高消费税以后,就可以断定日本的财政状况还会持续恶化,这一点已经成为定局。
2018-2019年,由于东京奥运会的刺激,日本经济可能会稍好一点。但是2020-2021年就可能出现负增长,会出现一个后奥运经济萧条的情况。从中长期来看,日本经济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也就是0.3%左右,所以它的年平均增长率能维持在1%以下或者接近于1%就已经很不错了。
因此,在不出现革命性的技术进步的前提条件下,日本经济不会有大的起色。以经济低迷、高杠杆、政府长期债务负担过重、创新能力趋弱为主要特征的‘旧本病”可能还将会长期持续。
文章来源:《领导科学论坛·大讲堂》2016年第8期;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